喜讯!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喜获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发布日期: 2023-01-17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积极履职,成绩突出,被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评为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胡珍玉、阮列敏、徐燕萍被评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三十周年“30人”,“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被评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三十周年“30事”,杨娜、金琼被评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抗疫工作先进个人,邵莉、陈华莲、杨红英被评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优秀志愿者,另有李暄凝等16位学生分获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举办的首届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绘画大赛一、二、三等奖。


 

2022年11月26日,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三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四次学术大会在杭州市召开。会上理事长赵国秋教授回顾了协会成立30年以来的心理卫生工作十件大事,表彰了30位在全省心理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个人及30件突出事迹。大会还对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先进集体、抗疫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首届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绘画展示活动获奖人员进行了表彰。


 

胡珍玉:宁波市康宁医院原党委书记、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前理事长。致力于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发展,促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成为全国标杆;负责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宁波失智老人关爱项目等;组建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干预工作机制,提升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处置能力;先后负责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宁波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市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服务水平。2007年起每年举办“宁波市抑郁症筛检日”活动。获得宁波市“首届十佳青年医师”、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员、白求恩式好医生;浙江省优秀院长、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精神科医师、中国精神卫生百姓信赖的好医生等称号。

阮列敏:宁波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2020年2月至3月任宁波市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带领第四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实施“心身同治、心身致和”特色诊疗模式。成立阮列敏心身医学专家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宣传、筛查和在线咨询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应对心理危机的处置能力,促进医校多元化、多样化合作。她领导下的市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是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是市临床医学“脑部疾病诊疗中心”品牌学科主要成员之一,是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宁波市抑郁症筛查基地。她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

徐燕萍:宁波市知音心理热线负责人,2004年开办知音心理咨询热线,至今已坚持18年,已服务24000多名来电者。在七个社区开设“三月红.母亲心灵驿站”,每周六开展面询服务。多次组织志愿者为不同群体开展心理健康公益活动。牵头成立宁波市身心健康服务群,开设微信公众号,邀请全国专家开设微课。热线连续三次被评为宁波市心理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抑郁症服务基地,宁波市文明办评为十佳公益项目。积极承接政府项目:大龄未婚青年婚恋心理调适、心理家事案件调处、高校女学生婚恋素养、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失独家庭等,直接服务达3万余人次,间接服务30多万人次。连续7年实施的《母亲素养工程》被列入教育部重点课题。

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自2013年起,宁波市卫健委(当时为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慈善总会等部门在宁波市荣誉市民台胞朱英龙先生支持下成立了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从“认识他、找到他、关怀他、照顾他”四个关键环节着手,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失智症老人心理关爱特色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并于2018年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项目。目前已形成全民关注失智症、关爱失智老人、支持和参与失智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老年人对防治失智症的认识提高,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干预的接受程度显著提升,针对老年失智症的防治服务模式基本形成。2019年由宁波市卫健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文《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9月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和宁波市计划生育协会再次发文《宁波市老年失智症防治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方案》,持续推进项目。项目先后荣获“第四届宁波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及“第五届浙江慈善奖之慈善项目奖”等荣誉。

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2009年启动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当时为市卫生局)、教育局在宁波市荣誉市民台胞朱英龙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台湾董氏基金会的技术指导下,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从层次化队伍培育、专业化心理促进、多元化群体服务、规范化平台建设、特色化理论研究五个方面展开。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促进队伍;建立4个“心理健康促进示范社区;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完善抑郁症防治宣传基地建设;完成专业心理健康与卫生的网络建设;形成特色化的工作交流与理论研究,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模式,家庭、学校和社区联手,医院和社区合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试点社区居民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12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将《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列为社会管理创新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杨娜: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主任。成立了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负责宁波市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致力于构建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甬有优学”学生成长指导工作体系,聚焦各学段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节点,提供精准的指导服务,确保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得到有效分类干预。启动幸福成长助力计划,成立“甬老师”团队,开设8585成长热线服务;打造“甬心伙伴”心理云平台。担任第十二届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导师,市名师工作室心理导师,开展“甬优名师”培训项目、“成长有约”有声广播、寒假家长课堂、趣成长心理研学等主题活动。参加甬城教育名家领军工程,在人民日报等省、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共80篇。

金琼:为宁波市心理抗疫工作、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减压、自护教育等工作提供了专业志愿支持。撰写防疫科普文章,制作防疫ppt,提供“心理锦囊”文案;编写心理防护剧本1部;参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干预手册》部分章节;录制《讲大道》心理防疫节目。投身公益心理防护平台,宁波网“宁波市抗疫心理专线”、宁聚传媒“疫心守护”,云医院“康宁医院心理防疫救助”、微信公众号的新冠肺炎心理援助服务及心理热线累计近百小时。提供网络直播科普宣讲。录制“疫情下的考前减压”等网课。进行线上培训、针对性心理危机辅导。点对点疫情心理危机援助。进行现场心理减压团辅。为隔离点工作人员带去心理照护小技巧,为大众提供接纳疫情的心理保健。

邵莉:中学高级教师、宁波海曙区关心下一代银发志愿者协会成员。坚守热线31年,1991年开设“胖妈妈热线”宁波市公益知名品牌,她经常走进“高墙”鼓励孩子们,本色出演电影《共同的母爱》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是首届受聘宁波海曙法院公益代理人。参与心理指导教材编写,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文章超百篇。运用网络多媒体,量身设计各类公益课程,与宁波电台合作推出《老爸老妈说家教》节目。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室。开展的《新宁波丽人成长培育》项目获得市最佳公益项目。荣获浙江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首届宁波十大文明之星、全国妇联峰会慈善爱心人物、宁波市关心下一代荣誉贡献奖等。

陈华莲:浙江万里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16年坚守于岗位,学”“践”结合,构建特色模式,“防”“育”并重,创新方式方法,“学”“研”结合,积极探索提升,开展了10多项大学生心理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纳入学校《大学生发展报告》中。带领团队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联盟理事单位、宁波市心理卫生先进集体、心理公选课入选浙江省《育心·育未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丛书。指导的学生心理组织荣获“浙江省优秀社团”。荣获首届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年度人物”,3次荣获“宁波市优秀思政工作者”,“宁波市心理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杨红英:宁波市康宁医院公共卫生部主任、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积极投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热心服务,尽心聚力服务特殊人群,在心理科普、专业培训、公益项目等方面锐意进取,实施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心理服务项目,承担同伴支持、孕产妇、老年人、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多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断学习,重视理论研究。课题报告在市政府《决策参考》和国家期刊录用。多年来承担社会公益职责,持续推进心理服务:心理热线、心理抗疫、心理危机干预、科普宣教、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获评宁波市“健康促进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先后两次获得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优秀党员称号。

李暄凝、袁紫怡、凌雨馨、何菡沂、夏愉晗、杨义鑫、王渲琼、李欣怡、黄海亦、李添宇、徐婧诒、钱伊涵、张莉杨、奚诺、康婵、郝怡然16位学生分获首届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绘画大赛一、二、三等奖。

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将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承担社会公益职责,持续推进心理服务。多途径提供包括心理热线、科普宣教、心理救援、心理危机干预等专业服务,进社区、进养老院、进企业、进学校等,为群众送去心理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