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绿色制造新“丝”路
发布日期: 2020-08-17 访问次数: 字号:[ ]

 

去年11月,宁波市经信委在宁波组织召开了一场绿色化工行业的研发成果鉴定会,相关企业和高校专家汇聚一堂,对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余姚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和东华大学 共同研制的3.33dtex~6.67dtex低熔点再生聚酯短纤维进行鉴定。

“该产品具有先进性,符合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方向,符合把化纤技术向深度发展的方向,符合绿色发展方向,建议大发化纤尽快总结研发投产经验扩大生产。”严格审查之后,评审们一致给出了肯定的评语,这意味着大发化纤及其院士工作站的又一项研发成果正式问世,为废旧资源再生循环高地的建设夯实基础。

勇当循环经济“排头兵”

2018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元年,也是“三大攻坚战”的启动之年,绿色发展、生态环保已成为化工类企业必须恪守的底线。与此同时,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内涵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循环经济”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已成为目前纺织行业的研究热点。

三年前,宁波大发化纤决心一改传统涤纶短纤维产业门槛较低、产能过剩、利润微薄的现状,主动赶赴纺织工程专业实力强劲的东华大学招才引智,与专注纺织材料、纺织加工技术、纺织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东华大学研究院院长俞建勇院士达成了合作。2015年6月28日,院士工作站正式诞生,这支由8名院士专家成员和14名企业配套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成为大发化纤探索、开拓绿色制造新“丝”路的重要引擎。

当年10月,院士工作站就得到了宁波市组织部和科协的授牌并正式运行。依托该工作站,企业建立了宁波市再生涤纶短纤维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投入100万元资金培育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废聚酯纺织品为原料物化结合法生产再生涤纶短纤维、废旧纺织品原料高值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并联合承担国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项目任务。

三年光阴转瞬而过。如今,大发化纤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创新研发了废纺织品和聚酯瓶为原料的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回收利用法并予以产业化,走出了一条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废旧聚酯纺织品回收的新路。2017年,企业年销售额达12.8亿元,已建立宁波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化纤循环经济研发团队、杜红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全国再生涤纶短纤维生产的龙头企业。

 

公司人员向俞建勇院士(左)介绍公司产品

 

兼顾“高附加值”和“低碳排放”

废旧聚酯纺织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是高悬在我国化纤行业从业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为此,大发化纤院士专家工作站走出了一条物理化学结合法回收利用废旧聚酯纺织品的新路子,兼顾高附加值和低碳排放,生 产出足以和原生聚酯媲美的高附加值的再生差别化涤纶短纤维。

创新为根,结出累累硕果。在破解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纺织品的过程中,大发化纤还参与了“废涤纶织物并列复合柔软再生纤维产业化”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如今项目完成产量1.5万吨,实现销售1.29亿元,创利税2400万元;大发化纤完成的“废涤纶织物并列复合柔软再生纤维产业化”项目获得宁波市重点工业新产品三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物理化学法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成为国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项目的重要环节;“废旧聚酯纤维高效高值化再生及产业化”项目则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协助大发化纤一步步成长为 宁波绿色制造的中坚力量,其探索打造的“科技治废、变废为宝、节能环保、造福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低成本化、多元化、绿色化、高值化”的社会发展主旋律精准契合,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当纺织工业和绿色制造融为一体,能创造多少价值?粗略计算,每利用1吨废聚酯纺织品约等于节省6吨原油、减少3.2吨二氧化碳排放。大发化纤每年利用废聚酯纺织品约38500吨,相当于节省23.1万吨的原油,减少1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绿水青山的建设和保持做出卓越贡献。

目前,企业累计申报各类专利98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已获得授权专利81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还参与完成了《聚酯涤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制定;加入中国工程院“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 循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研究队伍,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发展模式和专项建议。这家诞生于高污染行业的企业,已依托院士工作站的力量“破茧成蝶”。

再生化纤产业的“人才高地”

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企业为基,人才为本。在开展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大发化纤培育出一批应用和科研相结合的复合人才,通过人才梯队的长期培养,力争五年形成一支再生化纤行业顶尖的创新团队,打造全行业的“人才高地”。其中,院士工作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托院士专家的“磁吸效应”,大批国际领军型人才从全球各地而来,带来了团队和优质项目,不断提升企业科研层级。

为此,大发化纤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制定了企业的五年发展规划,将创新发展、人才计划等要素视为规划重点,将资金和相关鼓励机制向高技能、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倾斜,对员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技能技术培训,鼓励员工接受再教育,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东华大学、嘉兴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陆续和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徐州机电技师学院也与企业签订了“2+1”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协议,2017年和2018年已招收、培训技工大学生17人,目前已投入研发一线进行培训。

加大力度培养人才的策略很快取得成效。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陆续发表《低熔点再生聚酯皮芯复合短纤维的性能表征》《废涤纶织物并列复合柔软再生纤维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废旧聚酯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3篇专业论文,并协助院士专家团队攻破多个技术壁垒,帮助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聚焦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发展绿色纤维和绿色制 造更是化纤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大发化纤和院士工作站的合作进一步深入,这条立足纺织化工产业的绿色制造新“丝”路必将越走越宽。

 

通讯员: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