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绿色引擎“变废为宝”
发布日期: 2018-10-24 访问次数: 字号:[ ]

  今年2月,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公开了6份人才重量级名单,对72名人才和20家单位进行表彰。这份全市人才汇聚的表彰名单上,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的罗高昇赫然在列,获选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两个月之后,长振铜业的名字又出现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企业参与的“废杂铜资源绿色、保质再生制造关键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这家以“铜”为业的宁波企业,如何将常人眼中的高污染重金属转变为绿色制造的“引擎”?长振铜业的秘密就是注重科技研发、优化管理模式,在铜加工制造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逆势增长、变废为宝。

  招引院士“二次加速”

  早在2014年,长振铜业就成为了得到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以回收来的国内外废杂铜为原料,生产环保型精密铜合金棒、线、异型材,每年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先后与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了全国首批唯一一家“全国再生黄铜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宁波市企业研究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的“辉煌战果”。

  长振铜业的科研团队完成的,不是“空中楼阁”和“镜花水月”,而是应用于一线的实际成果。如今,年产5万吨的高精度环保型铜材深加工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有望在绿色制造领域激发新一轮变革。

  从2015年到2017年,长振铜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再生黄铜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又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废杂铜制备高品质黄铜合金技术与产业化”科技成果荣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步步走上铜加工制造行业的最前沿。

  去年9月,再生资源联盟专家委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邱定蕃院士及其团队帮助长振铜业完成了“二次加速”,他和企业签订协议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将这支具有专业技能、丰富知识和雄厚技术力量的团队带到企业的实验室。

  企业的下一步要怎么走?邱定蕃院士建议,院士专家工作站要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引导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再生金属产业的“创新尖兵”

  2017年度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是长振铜业和院士专家工作站携手完善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合理掉配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不断深化科研创新体制建设并增强自主创新活力的最好证明。

  每一颗饱满果实的诞生,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科学的培育方式。在参与《废杂铜资源绿色、保质再生制造关键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并获奖前,长振铜业已在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展开了多年的艰辛探索。早在五年前,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就和长振铜业协作,用时一年研究废杂铜精细化预处理、特殊精炼剂、熔炼工艺等技术,开发除铁精炼剂与除铁精炼工艺、双体并联熔炼炉、自动化机械捣料搅拌等先进技术,建立了再生铜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形成了再生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并得到市科技局批准立项。

  此后,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担纲该项目的“质检员”,确认所检技术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经用户使用,反映良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年攻关,长振铜业的研发团队为何愿意扎根于此、且毫不动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到了优先发展有色金属废料的精细化分选、预处理和保级利用技术,要求企业重点发展废杂铜保值利用,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高值的电子材料、电工材料、精细化产品、高精度铸件和绿色铜合金产品。长振铜业要做的,就是将废杂铜直接材料化生产高精密环保易切削黄铜材,实现有限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质利用。在解决资源供给不足“城市矿产”综合利用难题的同时,又为社会提供所需的高精密环保铜合金材料,还解决了高能耗、高污染问题,避免了锌及其他有价金属氧化损失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加剧。如今,长振铜业已先后获得专利成果2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尖兵”。

  找到长盛不衰的“奥秘”

  绿色制造、循环发展是符合国家要求和产业健康发展需要的关键词,也是制造业企业长盛不衰的“奥秘”。想要延续生命力、跳出由盛转衰的泥潭,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都不可或缺。长振铜业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在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为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先进范本。

  院士专家团队的协助,是找到长盛不衰“奥秘”的关键。依托于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加速引开展技术创新,针对熔铸、挤压、成品加工等多个生产环节自主研发和引进了一系列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设备,一跃跨入高端制造业行列。

  硬件升级之后,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创意得以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长振铜业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此外,企业还参与起草、制(修)订了14项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源源不断的表彰和奖状,已经证明了长振铜业的“江湖地位”,证明了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价值和意义。但“长振人”并不满足,他们坚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坚信创新之路永无止境,依旧投身实验室研发适合易切削黄铜合金线材生产的新的工艺方法,希望再次颠覆现有的生产模式,让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再上一级台阶。

  通讯员:高海燕